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
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
猪蓝耳病是由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,又叫繁殖与呼吸综合征。1987年发现于美国,之后传入很多国家,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。2006年,我国多个省份发生的“猪高热病”就是由猪蓝耳病毒变异引起,变异病毒的毒力更强,所以又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。猪蓝耳病以母猪流产、产死胎、木乃伊胎、弱仔和仔猪呼吸困难,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。且常并发或继发猪瘟、猪伪狂犬病、圆环病毒病、猪副嗜血杆菌病等疾病,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,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。
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如下:
猪蓝耳病只传播猪,患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。猪蓝耳病全年都可发生,所有猪不分品种、年龄、性别都可感染本病,但怀孕母猪和1月龄左右的仔猪最易患病。
病毒感染猪后,在2-14周内都具有感染性,可通过猪的分泌物如粪便、尿、唾液、喷嚏、鼻涕等污染空气、水、饲料、饲养用具和猪圈环境,进而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传播猪蓝耳病。还可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工作人员的衣物、来往车辆、医疗器械等感染猪蓝耳病。另外可配种感染或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导致流产等。
猪蓝耳病受免疫状态、饲养条件、感染菌株的毒力等影响,可以潜伏3-37天左右,临床症状也有较大变化,一般可分为急性型猪蓝耳病、慢性型猪蓝耳病、亚临诊型猪蓝耳病三种类型。猪蓝耳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解剖症状如下。
1.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:
①急性型猪蓝耳病的常见临床症状:发病猪一般表现为没精神、高烧到40-42℃,吃食少或不吃食,呼吸困难,少部分猪出现局部皮肤发红、发紫。
母猪还会发生流产、产死胎、木乃伊胎或弱仔,有的母猪产后没奶,胎衣不能全部排出,阴道分泌物多等症状。
1月龄左右的仔猪除一般症状外,有时呈腹式呼吸,拉稀,眼睑水肿,被毛粗乱,后腿无力,行走困难,逐渐消瘦,仔猪发病率可达100%,死亡率在50%以上,仔猪断奶前比断奶后死亡率高,耐过猪发育缓慢。
②慢性型猪蓝耳病:是大型猪场的猪蓝耳病常发生的类型,主要是母猪出现繁殖障碍,猪群免疫力下降,生长发育缓慢,易继发其他疾病,尤其是附红细胞体病、猪支原体病,猪链球菌病等呼吸道疾病。
③亚临诊型猪蓝耳病:感染病毒的猪一般不发病,病毒在猪体内长时间存在,成为带毒猪,可感染其他健康猪。
2.猪蓝耳病的解剖症状:没有继发感染的病猪,解剖可见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或卡他性肺炎,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。若猪有继发感染其他疾病,则可见其他疾病相应的解剖变化,比如胸膜炎、脑膜炎、关节炎等。
【如何对猪蓝耳病进行诊断鉴别】
根据猪蓝耳病的常见症状可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,但由于猪蓝耳病与猪瘟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、猪链球菌病、猪附红体病等都表现高烧、食欲不振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容易混淆,另外猪蓝耳病还易继发猪瘟、猪伪狂犬病、圆环病毒病、猪副嗜血杆菌病等疾病,所以要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,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病毒分离与鉴定,PCR检测,血清学抗体检测技术等方法。
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,猪蓝耳病的预防净化方案如下:
1.坚持自繁自养,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,避免从外面引进带猪蓝耳病毒的猪。若必须引进新猪,则要经过严格的检疫,并隔离饲养1月,确定不携带病毒后,再混群喂养。
控制好猪场的人员、车辆进出,做好生物安全措施。
2.做好猪圈的卫生消毒工作,经常打扫、通风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猪圈和饲养用具消毒,保持猪圈干净干燥,消除猪圈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。做好不同猪群的饲养管理,仔猪要早断奶,饲料要营养全面均衡,不喂霉变饲料,饮水要干净,从而提高猪的抵抗力。
3.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,做好其他疾病尤其是猪瘟、猪伪狂犬病、猪气喘病等预防工作,防治好其他疾病,可减少并发或继发感染,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病率、病情复杂度和死亡率。
4.定期(一般一个季度一次)对猪场中各阶段猪群进行猪蓝耳病的抗体监测,了解病毒的活动情况,及时改正猪场在卫生、消毒、管理方面的问题。
5.现阶段疫苗还无法很好的预防猪蓝耳病,所以要慎重接种疫苗,在发生感染的猪场,可以考虑给猪接种灭活疫苗进行免疫,没发生过猪蓝耳病的猪场,最好不要接种疫苗,以免打乱猪的免疫平衡。
以上就是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,猪蓝耳病的预防净化方案。
猪蓝耳病目前尚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,一般采用以下紧急治疗方案。
1.猪蓝耳病传染性十分强,所以发生猪蓝耳病时,要立即封锁猪场,隔离病猪,对病死猪、流产的胎衣、死胎等进行无害化处理,每天用消毒药(如过氧乙酸)对猪场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,预防疾病扩散。
2.一般用抗毒药拌料或添加到饮水中喂猪,根据病情和专家建议决定用药量,有较好的治疗效果,另外发生并发或继发病时,要两者结合治疗。
以上就是关于猪蓝耳病的紧急治疗方案。